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养出一个自我挫败的人?

李文瑶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从行为植入“你不行”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从小到大,关于如何被培养成一个自信的人,没有太多经验,但对于如何被培养成一个自我挫败的人,那可是,太有经验啦!


培养一个自我挫败的人的精髓就是要给他深深植入“你不行”的信念让这个信念牢不可破


植入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叫“从行为植入”:你不行。


这就是看上去各种过度的宠溺,照顾,包办的行为。


最近看到了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男性金融诈骗+情感诈骗的嫌疑犯,在家被捕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奇观:


父母们听说孩子犯法了不是惊愕质问,而只忙不迭地给孩子穿衣服穿鞋穿袜,生怕孩子出去着凉了。


虽然说关心儿子的冷暖也是正常的,哪怕孩子是嫌疑犯。但是,二十几岁的人还要被父母亲手穿鞋穿袜,平时的包办,溺爱程度可想而知。


也难怪同样是二十多岁,来逮捕他的警察同志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而他,却只能把能力用在犯罪上。


虽然没有更多的资料佐证,但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管窥到这个孩子有多少能自己做的能力被父母的这种看似“爱”的行为给挫败了。


所以无法在他这样一个本该自立于社会的年龄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只好在一个诈骗团伙中打杂,最终被捕。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


但类似的感觉,其实很多人都会有。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优秀,但有一度,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优秀都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帮助他做到了。


如果父母不是有那么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他就一无是处。


父母为了他的学业和事业发展做了很多煞费苦心的铺路以为这是在帮孩子但殊不知给孩子传递的感觉是你不行


不说一字,已经给孩子狠狠的一记“自我挫败”


从语言植入“你不行”


除了一些没有觉察的行为上挫败孩子,更常见的是用语言挫败孩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类


1,专找孩子缺点,孩子做得好的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所以当没有看见

2,比较:看看别人家孩子。

3,语言用词极端:你总是不行,你啥都做不了,你没有一点进步,你以后可怎么办……


相信我们小时候都没少听过这种“教育”。


这种“教育”的作用看上去是对你严格要求希望你更好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我不行”的深深的挫败感


集齐行为上的包办和语言上的打击,可以召唤一个“自我挫败大礼包”。多少人从小到大不知道收了多少这种“大礼包”。


但为何我们会“收下”这个“大礼包”呢?也就是不知不觉认同这种“我不行”的暗示呢?


自我挫败:保护自恋的一种方式


人之所以容易自我挫败,也跟与生俱来的全能自恋感有关。


作为人类,虽然理智上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渺小得如一粒微尘,但在幻想中,总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不能接受现实与自己预期的不符。



这种感觉,本来只是大量存在于婴儿心理中,但不仅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面临挫败的时候,也仍然会时不时退回到这个不能接受现实挫败的状态。


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进化路途上,有一个漫长的逐渐与现实碰撞,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到逐渐适应现实,认识自己局限,并在可以接受局限的基础上尽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的过程。


如果这是一个健康的过程的话一个成熟的人会有勇气“让现实来挫败自己”并且在这种这挫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能力


但一个长期在自恋的状态的人是不敢让现实来挫败自己的,所以他们往往进行自我的挫败。


在没有去真正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先说自己不行,或者先不去尽全力,因为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保存住一种“如果我去努力了,也许就行了”的感觉。


不想直面“我不能”的铁一般的现实是为了保存住心中“我能”的幻想


刚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在广告圈中混过一段时间,当时因为惧怕传说中的疯狂加班,辞职考研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我都忍不住幻想,如果当时不辞职,在广告圈坚持下来,说不定,我如今也在这个行业大有一番作为了。


但实际上,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仅仅惧怕加班,而是更害怕面对自己写的文案被毙,被要求大幅度修改的挫败感。


所以我选择了先把自己挫败,先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回避可能经历的现实挫败。


不仅在大事上可能会先把自己挫败,在很多小事上也是如此。


比如在课堂上想要提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是不是自己提的问题很蠢,很低级,很不值得被回答,终于就没有提这个问题。


在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感觉总有一股力量拉着我让我别做,自己先灭了一半的威风,好不容易挣扎着做了,内心又是对结果的各种悲观的预估。


除非结果各方面都特别令人满意,不然,只要有哪一方面的完成度不是特别好,就总是会心情低落半天。


所以即使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也仍然收获更多的是挫败感,而非成就感。


这种挫败感遮盖着的是“我本可以更成功”的勃勃野心





敢于被现实挫败

一个婴儿在走向幼儿,儿童和成人的路上,布满了各种各样被现实挫败的“机会”。

如何善用这些机会将决定一个人究竟是发展成为敢于被现实挫败的人还是一个只敢被自己挫败的人。

敢于被现实挫败并不意味着真正永久的失败而是一种能够耐受现实挫败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终达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收获一种充实的成就感

而只敢被自己挫败,则极有可能一直停留在一种挫败的感觉当中,即使现实能够取得一定成就,但他们的心里仍然更多地感受到挫败,进而感受到无意义。

在孩子经受每一个现实的挫败的时候——无论是两三岁穿不好袜子,四五岁搭不好积木,上学了写不好字,做不出题目,交不上朋友,真正能够帮助他们逐渐接受现实挫败的方式,不是如前所述地用行为包办代替,也不是用语言雪上加霜地打击,而是:

1,不要怕孩子被现实挫败放手让他们尝试拥有更多的“让现实挫败”的机会

2,在孩子经历失败的时候去承认他们此时此刻糟糕的情绪并且允许这些情绪流淌出来

两者的结合,可以召唤一个“抗自我挫败”大礼包。

当挫败的情绪被允许表达和流淌,挫败便逐渐不是可怕到要令人崩溃的事情,当挫败不那么令人崩溃,就有了更多勇气去做更多现实的尝试和努力,当有了机会去做更多现实的尝试和努力,更多成功的经验也就随之而来。

一个“自我挫败”的人便能够逐渐转型为“化挫败为成功”的人。


「无条件的爱」到底从何而来?

2021-08-15

你最想对童年的自己,弥补什么呢?

2021-08-15

心理咨询师掉过的坑:焦虑与理想化

2021-08-15

婚姻不幸,是给原生家庭最好的“礼物”?

2021-08-14

内向的人更容易抑郁吗?

2021-08-14

青春期烦恼:孩子不上学扰了全家的好梦

2021-08-14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